首页
关于我们
中心动态
主要工作
主题照片
机构视频
志愿天地
我的参与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机构地址:昆明市官渡区世纪城叠春苑27栋4单元2H
电  话/传  真:0871—63171862

电  邮:1480161396@qq.com

机构网站:
www.yunnanxieshou.org

机构QQ:1480161396

新浪微博:@云南携手中心

微信公众号:ynxieshou


愿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当前位置:首页 -中心动态 -中心要闻
还有很多事要做 我已经离不开公益这条路了
作者:云南携手中心 点击:1955次 日期:2016-05-03 [] [] []



云南省携手困难群体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 郑雪敏


春城地铁报实习生 苏睿哲 摄

春城地铁报记者  熊玥

说起公益这个行业,郑雪敏笑言自己是行业“老人”了。投身公益行业十几年,她见证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无尽的辛苦、疲惫,也常会有想放弃的念头。对她来说,对这个行业有太多的情愫,有太多不能离开的理由。当年她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宣明会资助她上完大学,那份感恩的心态一直延续下来。“让陷入困境的家庭和孩子因为你的帮助而改变现状的那种力量支撑着你走了很远的路,你会觉得是值得的。 ”

郑雪敏所在的云南携手中心,主要服务流动儿童和他们的家庭,运用社区综合发展模式,围绕个案、小组、社区活动,改善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在教育、健康、生计方面的问题。

她们是公益行动者。携手中心走过的12年,促进着城市流动儿童的健康和发展。而在我们的城市里,很多人缺乏公益行动力。“你想设个防护栏不要让贝壳冲上岸固然是好,但在条件不具备时,做个拾贝壳的人很有必要。”行动者郑雪敏想要告诫更多热心人。

从公益行业发展来看,郑雪敏希望在有限的资源下,公益机构良性竞争,规范有序发展。同时,她呼吁资助方能够更多地关注社会组织的生存发展问题。


那种力量支撑我走了十几年

如果不是宣明会的资助,郑雪敏也许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也就没有后来成为公益人的机会。当年宣明会在丽江永胜有农村发展项目,出身农村的她因为家境不好,考上大学那年恰逢母亲生病,还有弟弟在上学,她面临失学。宣明会资助了很多像她这样的人。

“我是不幸之中最幸运的那类人。”直到现在提及当年的事,她依然充满感恩。为了回馈这份恩情,她利用大学期间的每个假期去宣明会做义工,在2005年毕业时进入宣明会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几年。从丽江永胜的农村发展项目,到昆明的携手中心,她的公益脚步从未停止。

2008年到携手中心,初次接触城中村流动人口,让她内心触动。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又在农村做扶贫工作的她,第一次认真地思考:那些在外打工光鲜亮丽的人背后,其实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心酸,他们有太多的需求。

从大学时的义工,到后来成长为一个机构的管理者。她那样乐观向上的人,让身边的人感受着无时不在的正能量。因为做的是流动儿童的工作,需要配合他们的时间去做服务。加班的辛苦与疲惫不言而喻。向她这样在公益行业坚持了十多年的人并不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流失很大。她没有离开:“但做公益才是我喜欢的,是我从心里想去做的。”我突然明白,是公益的力量推动着她走了很远的路。

又或者,没有商业世界的纷争和功利,让她内心安全。圈内人友善、简单,她们工作中交流,生活中一起玩乐。甚至常有朋友说起“你的职业对你影响太深了”,具体在哪呢?就是她们看事情很正面,极少有消极情绪。她说受服务对象的影响,他们物质条件非常差,但他们积极向上,对孩子的投入很用心。即便眼观社会最悲哀的一面,她反而更加懂得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服务流动儿童及他们的家庭

作为一个发展了12年的社会组织,携手中心的服务对象是生活在城市的弱势儿童及他们的家庭,开展与儿童相关的家庭、学校和社区工作。他们希望“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实际上,携手中心成立之初做的是下岗工人的小额贷款项目。2006年,机缘巧合走访、调研发现城中村的流动人口需求很大,开始思考“是不是可以尝试新的领域”服务流动人口,经过深思熟虑和尝试,后来完全转型成为服务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社工机构。

针对他们的现状和需要:身份定位模糊、被边缘化、教育资源不足、医疗资源缺乏、居住环境差、安全隐患、社交网络窄等开展相关服务。有昆明流动儿童健康发展项目、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示范项目、大益爱心基金会流动儿童及青少年项目、省民政厅“三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省妇儿工委“儿童之家”建设项目等。携手中心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的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开展服务。具体有针对流动儿童的流动青少年生涯规划及职业体验夏令营、儿童紧急医疗救助;针对学校的民办学校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学校硬件设施改善等;针对家庭主要照顾者(妇女)的刺绣、缝纫技能培训班、健康知识大讲堂;针对社区的儿童之家、公共卫生知识、安全宣传、节日活动等。甚至去年开始做城中村老年人关怀。

中央财政项目流动儿童“七彩心声”小记者做了7年多了,从最初的教孩子们简单摄影技巧,到后来逐渐完善,甚至有了属于孩子们的校园杂志。郑雪敏说,当初做这个项目,是因为看到每个孩子都很特别,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有太多我们没有看到的视角。他们想通过一种形式让这些孩子既好玩又能得到成长,所以诞生了这个项目。招募学员,教他们使用相机,请专业记者培训,教他们观察城中村。然后让他们带着相机去拍居住的城中村、家里,了解他们为什么对这个作品感兴趣,编辑成文,最后出版校园杂志《七彩心声》。

“在这个过程里,孩子们的表达、写作、认知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郑雪敏说,一些孩子刚开始自我介绍都不敢,经过训练之后能够站在讲台上做演讲和主持。她们希望做得更多一点,“今年能不能为孩子们办影展呢?”


做公益的行动者

12名专职工作人员,其中有7名持证的专业社工,以80、90后为主。这是携手中心目前的人员构成。机构以专业社工、社区、社会组织“三社”的工作模式提供服务。

对于工作人员的考量,“我们最看重的是有没有做公益的心,特别希望找到想做这份工作的人。”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郑雪敏认为公益人最重要的是真诚有爱、有信念、有热忱。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学习和工作积累得来,“不要因为专业性的问题限制和阻碍我们去从事公益,我们要鼓励人人都参与公益。”况且他们有完善的学习机制,除了内部学习机制,经常有出去交流学习的机会。她上周刚从南京学习回来。

有一个故事对她影响深远:一个老人在沙滩散步,看见海浪把贝壳冲上岸,她不停地捡起丢回海里。这让她这么多年心里一直认为,做公益不要观望,自己能做什么去做就好了。“你想设个防护栏不要让贝壳冲上岸固然是好,但在条件不具备时,做个拾贝壳的人很有必要。”

她们服务过的一个家庭,3个孩子中有一个是脑瘫患儿。在农村没有经济来源的一家人只能选择到城市打工,母亲为了照顾这个患病孩子把另两个孩子放在农村生活。后来因为家里老人去世,只能把他们接到昆明,十多年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突然来到昆明的孩子因为对环境的陌生变得孤僻,父母只是一味的打骂,觉得十多岁的孩子可以帮忙照顾家里。却不知道,她的孩子不熟悉社区,找不到菜市场,不敢出门,怕找不着回家的路,没有朋友。孩子几度觉得世界上没有人爱她,她活着就是多余。携手中心为这个孩子做了一年多的心理咨询和陪伴,陪她谈心、认路、熟悉社区,疏导她和家人的关系。她慢慢改变了,适应了昆明的生活,有了新朋友。老师欣喜地告诉她们“她完全走出来了”。她说,如果孩子出问题那一刻没有我们的出现,也许悲剧就发生了。“我们没有那么伟大,我们仅仅是陪伴和关心她,帮助她建立支持网络。”


困惑:资助方不支持人员成本

近两年,因为注册门槛放开,新的公益机构雨后春笋, 数百家新的公益组织注册登记。他们在发展中意识到成立机构很简单,但长期为服务者提供帮助是不容易的事情。

郑雪敏说,公益组织陷入一种困局,资助方不支持人员成本和行政费用,让很多社会组织陷入生存困局。即便有,比例也很低。“这让我们这样走过了十多年的社会组织进入生存困局。”因此会产生恶性竞争的现象,表面上看资源很多,其实结合机构本身范围、资助方要求,能申请的资源很有限。而另一方面,公益机构薪酬低导致很多年轻人不能留下来。

怎么做呢?她们只能不停地与资助方谈判,希望支持人员成本和行政费用。    她希望在有限的资源下,公益机构能够良性竞争,规范有序发展。她呼吁资助方能够更多地关注社会组织的生存发展问题。“希望更多的人理解我们的困难,我们不是不拿工资,我们同样需要生活。”


本文转自春城地铁报



你可以通过登录以下网站或关注我们微信号,了解更多关于本中心信息噢~

http://www.yunnanxieshou.org

http://blog.sina.com.cn/ynxieshou

上一篇: 与茶邂逅的奇妙之旅——欣景社区儿童之家“益体验”活动
下一篇: 2016年“感恩父母亲温馨五月情”母亲节活动(上)——爱要大声说出来